民國77年夏天,一個來自宜蘭鄉下的孩子,帶著一顆純摯羞澀的心,獨自負笈南下高雄,來到這個完全陌生的環境:高雄醫學院牙醫學系。在就讀高醫這段期間,我已深刻體認出牙醫是一門必須自己動手做的技術與學問。自己動手做的愈多,累積的經驗愈豐富,技術自然跟著愈成熟,這對我後來自己執業以後影響很大,使我受益匪淺。
民國81年就讀大四那一年開始,協助教授做研究,憑藉著課堂上的學理,正確的醫療觀念,跑遍全國各地,專門為病人做口腔衛生檢查,這是我就讀以來第一次接觸病人,第一次有看診感覺,心理是既緊張又興奮,從那時起我深知這是難得的機會。藉此可提昇我的臨床經驗,非得好好把握。所以,一有機會我都會自願前往,一方面可提昇本身的學理經驗,另一方面亦可盡己之力為社會服務,這也是開啟我奉獻社會公益的心靈,對日後執業的我,在心存醫德的理念中,影響甚鉅。
民國83年畢業以後,隨即入伍服役,幸運地考上醫官,延續了我實習的時間,同時,更豐富了我的醫技。服役這兩年,我自覺沒有怠懈過,因為我深知以後要靠這門技術討生活,所謂『勤能補拙』正是這個道理。
民國85年退伍後,隨即開始執業迄今。在執業這些年當中,從實際的門診中得知『醫德』及『手巧』才是我累積的財富。因為我的『手巧』,展現出我的醫療技術品質,使病人在舒適的治療過程中忘記了疼痛,也因此幫我做了許多好口碑的宣傳,使我的老顧客愈來愈多,深獲好評。另一方面,因為我是貧困家庭出生,深知病人的苦楚,早些讓病人消除病痛,這是做醫生的責任。而且只要心存善念,多站在病人的立場想想,我想這應該就是『醫德』吧!所以在我的經營理念中,『醫德』及『手巧』才是我真正的財富。
|